2019-01-03 09:43
早在一千多年前,大足人就将“打”的技艺广泛运用于冷兵器、匠具、生活用具之中。开凿大足石刻、“湖广填四川”、重庆“陪都”等重大历史事件,推进了匠作工具、日用五金、农林器具、炊餐用具、综合杂件等繁荣昌盛,“打”的技艺也炉火纯青,涌现出“唐氏制锁”、“金忠刀业”、“邓氏厨具”、“永红厨具”等百年世家。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就是指锻刀师需要在刀刃成型前把钢融合进去。这道工序只有靠锻刀师多年的经验和技术,判断火炉的温度,通过手工巧妙地翻转,才能使钢和铁完美的结合,稍有差错就会前功尽弃。
炉火熊熊叮当响,家家户户打铁忙——这是改革开放后龙水小五金作坊生产的火热场景。其锻打,主要是观其形,听其声,眼疾手准;其淬火,“火眼金睛”,恰到好处;其“热处理”,凭经验掌握钢铁“脾气”,使之发蓝防锈;其独特魅力,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为世代居家百姓所亲睐。邓孝文这样介绍。
由于对工艺的要求颇高,邓修清每天只能打出4把刀,平均每把能买到一百元左右。为了生计,早已过了不惑之年的邓修清也开办了自己的工业制刀厂。可手工锻刀的手艺他从未放下。
如今,邓修清不仅把手工锻刀的技术融入到工业制刀技术里,提高刀的品质,他还时常回到祖屋和父亲讨论手工艺的改进。邓修清说:“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要一辈辈地传下去。”
大足的“打”即为“锻打”,是将钢铁金属加热升温1000度以上,匠人红打冷锤,千锤百炼,使金属材料碳化物组织更均匀,分布更细化,极大地提高了金属材料热处理后的综合机械性能,主要表现为具硬度高、韧性强,具有较高的耐磨性和耐冲击性。
经过多年的磨练,邓修清在祖辈传承的锻刀手艺中融合了自己的想法。在“安钢”时,邓修清通过自己独特的锻打方式,可以使成型的刀能达到背厚、锋薄,重量轻。
像邓孝文家一样,目前龙水大小近100家涉及锻打的日用五金生产企业,都不同程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成型、淬火、回火、校直、打磨。
“传统锻打费时费力,效率低下,利润薄,许多年轻人不愿干这行。”“邓家刀”掌门人邓修建说,龙水小五金传统锻打技艺面临失传。
邓修建介绍,如今他工厂的100余名工人中,只有20余人会传统锻打制刀,年龄都在40岁以上。年轻人更喜欢学习机器的操作,几乎没有人愿意学这辛苦的传统技艺。
究其原因,一是传统艺人青黄不接。传统锻打工艺传人多已离世或年事已高,退出了传统锻打生产工艺行列,年轻一代大都改行机器生产;
二是特殊工艺濒临失传。在锻打机锤化,起磨自动化、成型冲压化的冲击下,一些特殊的民间传统制作工艺,诸如选材、红炉锻打、安钢、淬火、冷作等濒临失传;
三是传统制作设施日渐消亡。生产传统小五金的风箱、铁钻、淬火炉等设备设施基本被现代生产设备所取代。原始手工作坊生产设备和器具日渐消失;
四是传统工艺无完整文献传承。龙水小五金历史千年,但从目前所有的记载中,均无系统的工艺流程、配方、检测经验等记录;
五是衍生文化逐渐消失。伴随传统五金生产过程而衍生的民歌、民谣及民风、民俗也逐渐消失。
2007年8月,第四代传人针对各自为阵、规模小、投入不足、未形成“拳头”优势等问题,提出了走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子,并达成了“洗牌”重组协议,重新登记注册了“重庆邓氏厨具制造有限公司”,统一对外使用“邓家刀”商标,从此公司拥有了“邓家刀”、“邓孝文”、“邓伍”等多个商标。
2009年,我区重庆邓氏厨具制造有限公司举旗,将“龙水小五金锻打技艺”成功申报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掌门人”邓修建被认定为唯一传承人。
近年来,重庆邓氏厨具制造有限公司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求,在市、区政府支持下,自身加大投入,已将传统锻打灶具、风箱、铁墩、淬火设备等制作工具和厂房等进行了有效保护,组建了“邓修建小五金锻打技艺首席技师工作室”和“重庆市小五金锻打技术研发中心”。
重庆邓氏厨具制造有限公司坚持传统与现代技术结合,成果迭出。《锻打不锈钢刀磨削工艺》、《锻打刀自动抛光工艺》、《锻打不锈钢刀沙带水磨工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锻打夹层菜刀》、《锻打合金刀》、《锻打钢头菜刀》、《锻打复合钢菜刀》、《锻打钢柄菜刀》、《锻打刀坯用磁性自动砂带磨削机》等7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2010年,邓修清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水小五金锻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可他目前收下的徒弟仅有两人。
邓修建介绍,尽管龙水小五金锻打技艺越发日渐式微,逆转步履维艰。但也会继续在“父传子、师带徒”的方式中,将“龙水小五金锻打技艺”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邓氏厨具,传承千年锻打技艺,铸造中国刀具精品。
#【邓家刀】千锤百炼,守望传承
暂无评论~~~